收納師 Kaye Li :收納也是一場修行
- Candy Tsang
- 2024年10月25日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11月1日

在香港生活,土地問題未必是我們身為小市民能夠解決到。向外求,不如向內求。做好收納,小小的空間也會變得舒適。Kaye Li - 全職專業收納師,擁有日本收納檢定協會認證收納師及收納課程講師資格。2019年創立品牌More Than Tidy Up,處理愈 200個相關家居個案。致力在香港推廣收納文化,並將這份「改變」的力量傳遞到更多人身上。
在現今家庭生活中,收納師的角色越來越重要。他們提供上門服務,專注於解決家居凌亂和空間規劃問題,處理人物品與空間之間的關係。
收納師的工作可分為五個主要角色:
陪伴者:增強屋主的動力和參與度,讓他們在整理過程中感受到支持。
協助者:幫助屋主決定物品的去留,透過外在觀感和使用頻率進行分析,或考慮物品背後的特殊原因。此外,收納師會建議其他處理的渠道,讓物主克服心理障礙,並幫助有需要的人,使物品得以物盡其用。
改造者:進行空間診斷後,收納師會提出規劃方案,並實施改造,以解決家居收納問題。
傳授者:教導屋主維持整潔的技巧,分享收納小貼士。
輔導者:透過有形的整理動作,幫助客戶疏導情緒,解開心結。
Kaye 明言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體力付出,因此必須有充足的休息時間。除了上門服務,收納師的工作還包括前期準備、大量文書處理和回覆客戶,基本上是二十四小時待命。另外,Kaye還為公司機構提供培訓,甚至拍攝宣傳短片。
在接到個案後,收納師的一般處理流程包括:
上門評估,進行空間診斷。
了解客人困擾和期望。
預備方向計劃和採購建議。
提供報價。
正式接納個案。
收納師可協助處理任何類型的空間,不僅限於家居,還包括辦公室、工作室和倉庫等。實際收納的時間平均約為6至8小時。
個案故事
在Kaye的工作中,每位客戶的故事都獨一無二。
### 個案一:不殺生的堅持
有一天,Kaye接到一個個案,在收納過程中,大量小昆蟲湧現,但客人堅持不殺生,原來客人是一名佛教徒。雖然場面相當震撼,Kaye也願意理解客人的立場,小心翼翼地處理每一件物品,尊重客人的信念。
### 個案二:睡屋主
Kaye準時抵達約定的地址,敲門許久也沒人應門。無論她用什麼方式都無法聯絡客戶。正當她決定放棄之際,電話突然響起。原來客人昏睡了,完全沒有注意到時間的流逝。
### 個案三:追憶的整理過程
Kaye曾遇到一位剛失去丈夫的女士,心中充滿了傷感與懷念。這位女士曾經找過另一位收納師處理丈夫的遺物,但處理得不恰當,結果卻令她倍感遺憾。當Kaye接手這個個案時,她明白這不僅僅是整理物品,更是處理情感的過程。她小心翼翼地與客人交流,尊重她對每一件物品的情感連結。Kaye用心去感受客人的情緒,並引導她思考物品對她的真正意義。Kaye因曾進修「一般社団法人 生前整理普及協会 生前整理士」,所以對這類個案敏感度高,
不可以用大量減法,要找出核心遣物。
最終,這位女士從中釋放悲傷,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力量。 Kaye與她建立了友誼,互相鼓勵。這特別的個案讓Kaye深刻體會到,收納不僅僅是物品的整頓,更是情感的釋放與生活的重建。每一次的整理都是一段故事,每一位客戶都帶著自己的歷程與情感,讓Kaye的工作充滿了意義。
香港家庭的誤區
在香港家庭中,Kaye發現幾個常見的收納誤區:
玄關區:她建議在玄關區進行分類,設立特定位置,以便出門時更加順利。
餐桌:許多家庭的餐桌上擺放了過半不屬於該區域的物品,造成混亂。
衣櫃:過多的層板並不是理想的衣物收納方案,掛晾和抽屜可能更為合適。
收納師並非魔術師,無法無限增加空間,最終仍需進行取離。
More Than Tidy Up
整理收納不僅僅是表面所見的改變,它更能帶來內在的變化。Kaye希望透過收納,幫助客戶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感,減少壓力,讓他們能夠更積極地面對生活。
Kaye在一個單親基層家庭中長大。由於媽媽忙於工作,家中並不算整齊,而Kaye也並不特別喜歡收拾,沒有建立起收納和分類的習慣。作為獨生女,母親對她的期望很大,希望Kaye將來出人頭地,擁有穩定的收入,並儘快組織家庭。這些期望讓Kaye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與傳統思想和價值觀抗衡。
曾經聽話的她,默默地遵從家人的意見,試過文職工作。她不再家人期望中的樣子,不願成為一個倒模人。她漸漸意識到自己不必滿足他人的期望,只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。後來,她於一家化妝品品牌公司做店舖陳列。雖然那份工作穩定且具挑戰性,但始終無法獲得滿足感。Kaye開始思考是否應該嘗試創業,因為她相信花心思和時間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會更值得。2019年,公司經歷人事變動,這讓她鼓起勇氣辭職。雖然家人反對,幸好她的男朋友(現為丈夫)卻給予了支持。在這段空窗期內,Kaye決定增值自己,學習收納和斷捨離,這不僅是她個人的興趣,也是對以往陳列工作的延伸。當時,香港的收納市場尚未成熟,大部分公司規模都很小。Kaye修畢課程後以個人名義投身收納師的行業。2020年,上門服務受到疫情影響,但她利用這段時間再進修,學習如何經營自媒體,推廣自己的業務。她明白,有危便有機,疫情使人們對家居的關注度提升,這正是她創業的良機。
然而,除了外在的挑戰,Kaye也面臨內心的掙扎。收入不穩定讓她感到焦慮,她也不確定自己的熱情能否持久。後來,她接觸到「ikigai」這日本哲學,中文可理解為生命的意義或活著的價值。心理學家米哈里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研究表明,當人們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時,會進入一種稱為「心流」(flow)的狀態。在這種忘我境界中,時間變得飛快,其他一切都不再重要,甚至會樂在其中,哪怕沒有收入。
Kaye的工作正符合「ikigai」的四大元素:她享受的事情、世界需要的事、別人願意為之付費的事,以及她擅長的事。許多人問她:“你的興趣是執屋嗎?”她總是回答:“不,我的興趣是幫人解決問題,這帶給我巨大的成就感。”
Kaye從小到大都覺得自己平庸,沒有一技之長。陳蕾的《凡星》中的一句話:“誰都可發光,只要找對地方。”這句歌詞深深觸動了她,讓她明白只要找到合適的地方,就會不自覺地發光。Kaye不追逐社會標準下的成功,而是尋求幫助他人後的滿足感,這種善心帶來的影響更是她的動力來源。她認為,成功是可以自己定義的,不必遵循傳統標準。收納的過程讓Kaye的內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她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到微小改變的力量。
真正的改變不是瞬間發生的,而是逐漸積累的結果。
改變往往是一個痛苦的過程,思考改變後帶來的正面影響可以成為動力
她強調,增強自己的覺察力是非常重要的,許多人因為長期處於麻木狀態而不願改變。對於那些不主動想改善空間的客戶,她經常鼓勵他們嘗試小的改變,體驗到改變的好處後,便會自然而然地增強改變的動力。Kaye非常重視傳遞這份「改變」的力量,她在教學中常提醒收納師要尊重他人的意願,不要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。她深信,有時候改變需要契機和Timing,強迫他人改變並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。Kaye的旅程不僅是個人的成長,更是對他人的影響與啟發,讓她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不斷塑造著自己的人生。
Kaye認為,斷捨離的過程分三個層次和階段,但很多人只專注於「捨」。真正要擺脫生活中的煩惱,必須在斷與捨之間不斷練習,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對Kaye而言,斷捨離不僅僅是一種行為,更是一種修行。Kaye自認曾經也是輕度購物狂,對物品也有著依戀。但隨著對收納的認識,她找回了生活的重心,學會了判斷哪些人事物更值得保留。
真正的智慧已在於心中,不需要獎杯或獎狀來證明自己的智慧和實力。
《100種職業》第62集(上) - Kaye Li - 收納師 - 拆解「無手尾」I 處理遺物助釋懷 I 收納也是一場修行
訪問章節:
00:00 - 01:09 開場白 & 嘉賓簡介
01:09 - 12:38 收納師的角色
12:39 - 22:08 個案分享
22:09 - 34:31 香港家庭的誤區
34:32 - 47:30 More Than Tidy Up,斷捨離
《100種職業》第62集(下) - Kaye Li - 收納師 - More Than Tidy Up I 不做倒模人 I 改變的力量
訪問章節:
00:00 - 01:20 開場白
01:20 - 11:07 不做倒模人
11:07 - 22:43 「ikigai」日本哲學
22:44 - 35:15 改變的力量由內到外
嘉賓檔案:
Kaye Li
日本収納検定協会 認證收納師及課程講師
一般社団法人 生前整理普及協会 生前整理士
台灣整聊軟裝師
More Than Tidy Up 創辦人
媒體訪問:Umagazine 、Beauty exchange 、JPWALKER 、TVB 財經台、
星島日報、香港01
合作及服務機構: YMCA、⻘年協會、家福會、蘋果迷你倉
More Than Tidy Up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