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Candy Tsang

《余地》主理人 Lester - 尋找生命的余地:從麻瓜到靈性探索

已更新:12月8日


《余地》是一個空間,結合了純素食、咖啡、茶、畫作、書法、植物、紋身、採耳和聲頻浴等多種元素。最初,它是Lester和太太共同提供聲頻浴的地方。這個名字源自於英文的“alternative choice”,反映了他們對現實世界中許多框架和習俗的質疑。Lester認為,社會運作的方式往往令人失望,與他小時候從文學電影了解夢想中的烏托邦世界大相徑庭。他渴望人與人之間的互愛,而不是被上層壓迫。特別是投身社會工作和獨立生活後,Lester感受到現實與理想的落差。他思考我們應該有更加多的選擇,有選擇自由的余地。余地代表生活有選擇。


在提供聲頻浴的同時,Lester和太太還會為客人準備一頓美味的餐點,努力滿足客人的各種需求。他認為,衣食住行,飲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。Lester自己十幾年前開始茹素,更越食越精進,越食越滋味。他希望食客在享用這些食物時,能感受到他們的用心,並反思自己為何今日會在此時此地食這餐素食。店門口的標語「每一口都是慈悲」正是他們理念的體現。在日常生活中,禍從口出,亦從口入。食物的選擇往往會涉及殺戮和化學物質,這些都不是善的。除了提供餐飲,余地每週一晚還會舉辦免費的靜坐活動。Lester認為,人生如夢,每次聲頻浴開始,他都會說道:

我們一出世,吸一口氣喊出聲,去到最尾,呼一口氣然後離開。

Lester希望提供一個空間讓大家練習呼吸和反思。


寧靜也是余地的「賣點」。Lester說,寧靜是人類互相尊重下自然而然的結果,他在日本和台灣旅行時,發現那些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都很懂得如何保持安靜。但在香港或廣東卻缺乏這種文化。城市的光污染和噪音污染都讓人難以享受寧靜的時光。他提到,有些城市已經禁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放廣告聲音,而香港卻仍然存在這些問題。他們於是創造一個理想的空間。在余地裡,遇到大聲的客人,Lester會友善地請他們低聲交談。有一次,雖然餐廳座無虛席,但大家都保持低音聊天,這讓Lester和太太非常感動。


從麻瓜到靈性探索

Lester形容自己小時候是一個「麻瓜」,對世界一無所知,對生命充滿好奇。他經常思考自己來自何方,為何要在這裡生存。父母離婚後,年幼的他經歷了不愉快的生活,像人球一樣被人拋來拋去。大約在六歲時,他有一個記憶,他曾試圖跳進水池,宣稱要淹死自己,這一刻成為他最後的記憶,之後就像重生一樣。一天一天,Lester不斷思考自己在做什麼。由於哮喘病的折磨,他經常感到痛苦,甚至走路時都感到缺氧。這讓他開始反思,決定要改善自己,並告訴媽媽他想學游泳和鍛鍊身體。他對人生的意義充滿疑惑,但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,他無法輕易找到答案。向人詢問時,別人往往會告訴他不要想太多,去玩樂就好。


因此,書籍成為Lester尋找答案的途徑。他每有空就去圖書館閱讀,這裡是他獲取知識的最大來源。他閱讀哲學、心理學、歷史和文學,因為這些都在探討如何成為人,以及人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種種問題。然而,他發現哲學的探討最終會回到對生命意義的無盡追問,並且得出人生的意義是虛無的結論。他不滿足,覺得還差了些什麼。後來,他在佛學中找到了更圓滿的解釋。特別是一本名為《僧侶與哲學家》的書,成為了他的啟蒙之作。書中講述了一位哲學家的父親和他的兒子之間的故事。兒子在西藏旅行後,告訴爸爸他要出家,父親當然讓他嘗試,並認為他遲早會回來。然而,兒子這次出門後,便成為宗教界的仁波切。二十多年後,父子二人再度對話。書中的內容深深打動了Lester,他明白佛學可以幫助他解決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。於是他便踏上了學佛之路,那時他只有十六歲⋯⋯


生命的印記:紋身與自我認同

「16歲的一天,我有一種強烈的困擾:每個人都必須穿著統一的制服,頭髮也需剪到特定的長度,又要學習那些不需要的知識。為什麼我們每天都像當兵一樣去上學?在學校,我畫了一個太陽,放學便去找紋身師,將這個太陽紋在身上。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一種力量,仿佛這個紋身將我的困擾打散,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印記。從那時起,我便立志成為一名紋身師。」


我知道墨水純粹是一些死物,那紋身師也不是一個魔術師。我心裡面有一個缺口,我需要有一樣東西去封住或修補。然後那一天的這個紋身,滿足了這些條件,令我每一天看著這個紋身時,就知道我不是一個倒膜的人。

然而,學習這門手藝並不容易。當時有師傅要求Lester支付十幾萬的學費,或者去做雜工,收入微薄。後來Lester學習平面設計,又學習純藝術,這使他進一步了解藝術作品創作背後的心態。繪畫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藝,而是對當時心情的表達。在沒有相機的時代,畫作便是藝術家心靈的投射。我開始用這種思維去探索紋身藝術,研究人類最早的紋身及其起源。令人驚訝的是,紋身早已深深植根於人類的DNA中,幾乎每個文化都有紋身的存在。


在現代社會,時裝可以隨意變換,外形的變化代表了個體的狀態。而紋身則是相反的,它從紋的那一刻起,就在尋找真正的自我。例如,在某些部落,族人的紋身代表了身份的認同,他們一出生就是那個族群的人。這種認同感並不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動搖。透過紋身,我們不僅在記錄自己的故事,更在尋找自我認同。


有意識地生活

在Lester了解自己的旅程中有不少重要的經歷,其中一個關鍵的體驗是在亞馬遜喝過死藤水。這次經歷讓他仿佛死了一次又重生,深入潛意識,探尋內心的真實。喝死藤水是一次強烈的體驗。儘管這次經歷給Lester帶來了深刻的感悟,似乎理解了很多事情,但那些在實際生活中卻未必能應用。之後,Lester參加了一個內觀靜坐的課程,坐了十天。在課程的最後幾天,他進入了一種與喝死藤水相似的狀態。Lester不鼓勵大家喝死藤水,他說進入深層靜坐的狀態並不需要依賴外力,而是可以通過內在的靜坐實現,內在的覺知和反思是探索自我的重要工具。生活的每一刻都需要有意識地去體驗。比如,當我們喝水時,能夠感受到手與杯子的觸感、水流入身體的感覺,這種覺知讓每個簡單的動作都充滿意義。又例如,過馬路時你是否有意識地在走?從小到大,我們已經習慣於在紅燈時停下、綠燈時走,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,因為它已成為習慣。有意識的狀態則意味著在每一步中都感受到腳與地面的觸感,意識到自己走的方向、速度,以及這一切的意義。是否是在趕時間,還是在享受過程?無意識的狀態可能讓我們錯過了周圍的美好,而有意識的體驗則讓每一步都充滿意義。許多藝術家可能天生敏感,但也有許多人通過後天的努力,也能感受到更深層次的體驗。這種敏感度是也可以通過訓練培養的。


理解無常,欣賞每個週期狀態

Lester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真正面對死亡大約在16、17歲的時候:當我得知祖父突然去世的消息,我非常想去探望他,但我的父親卻告訴我:「不用來了,來也浪費時間。」那時候,我感到非常不安與不快,心中充滿了疑惑:為什麼我不能見祖父最後一面?第二次面對生死則是在我25、26歲時,當時我媽媽的再婚對象的父親去世。因為我和媽媽一起住,成為那家人的一部分,每週我們都會和那位爺爺一起吃飯。突然有一天,他不再出現,我後來才得知他因酒精中毒而去世。我看到他的家人悲痛欲絕,心中充滿了未盡孝的悔意。我靜靜地看著這一切,心中不禁思考: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悲傷?為什麼不早點對他好一點?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不斷浮現。我看着繼父,感受到他在受苦。我開始反思,如果我也不想承受這種痛苦,那麼為什麼要把這種痛苦施加在別人身上呢?最簡單的道理是,每一天我們吃飯的時候,其實是在殺生。那些動物同樣有它們的生命、有父母。若我不想讓它們承受痛苦,那麼我應該從現在開始,不去施加痛苦在其他生命上。這就是我開始素食的動機。從那一刻起,我便立志去實踐這個選擇,以此來尊重生命,並尋求更深的內心平靜。


在生命的旅程中,理解無常的真諦是一種智慧。這不僅是自我安慰,更是對生命本質的真正理解。植物的生長與凋零,正如我們的生命旅程,每一刻都有在輪迴發生。每天早上起床刷牙,這看似平常的動作,實則反映了我們當日的心情與狀態。無論是通勤的路程,還是遇到的不同人與事,這些都在提醒我們,生活中的每一瞬間都是獨特的,而我們的心態與修為則決定了我們如何面對這些變化。

就像擺放一束花,我甚至故意將花擺放成發霉的狀態,這是對生命變遷的一種提醒。

當我們達到某個更高的覺知層面時,便能接受這朵花的存在,不論它是美麗還是枯萎。這朵花就是它自己,我們無法強求它永遠停留在最美的那一刻。依戀於花的美麗,期待它永遠保持那個狀態,只會帶來失落和痛苦。生命的真諦在於接受它的周期,理解每一個階段的意義。當我們學會欣賞植物的每一個狀態,便能在生活中找到類似的智慧。每一個瞬間都是獨特的,無論是美好還是艱難,都是生命的一部分。我們需要學會放下對完美的執著,接受生命的循環,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平靜與喜悅。


快樂的真正定義

關於快樂的定義,許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。快樂可以是短暫的,也可以是持久的。以我為例,我很喜歡購買樂器。當我看到一件新樂器,支付的那一刻爽快但短暫,這種快樂是虛幻的。我追求的真正快樂,是在擁有樂器後,每天都能使用它,充分發揮它的價值。這樣的快樂是持久而永恆的,它幫助我建立了與他人的情感聯繫。這種快樂,不是短暫的憧憬,而是源於實際的體驗和創造。又例如,如果我買了部電腦偶爾玩玩,或者因為價格昂貴而不捨得使用,那麼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。反之,如果我確實每天都能使用這部電腦,並且感到快樂,那就值得購買。最終,真正的快樂來自於使用後所帶來的滿足感,而不是單純的擁有。理解了這一點,無論是物品的存在還是消失,都不會影響我的心態。我真的非常喜歡它,如果有一天它消失了,快樂可能會轉變為悲傷,負擔也隨之而來。快樂終究是短暫的,最終都會消失。我們必須明白這一點。真正的快樂是當我們使用完某樣東西後,它完成了存在的目的,我也因此感到滿足。我們需要深入了解這真理,而不是片面地看待問題。即使未能完全理解,也要每天努力朝著理解的方向前進,持續學習和成長。這樣,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充實和快樂。


《100種職業》第64集(上) - 《余地》主理人 Lester - 尋找生命的余地:從麻瓜到靈性探索 I 每一口都是慈悲



訪問章節:

00:00 - 01:20 開場白

01:21 - 15:15 關於《余地》

22:01 - 25:23 從麻瓜到靈性探索


《100種職業》第64集(中) - 《余地》主理人 Lester - 欣賞每個週期狀態 I 用餐前把餐盤上的食物倒帶 I 有能量的紋身


訪問章節:

00:00 - 01:20 開場白

01:21 - 21:24 從植物週期論輪迴生死

21:25 - 36:07 有能量的紋身




《100種職業》第64集(下) - 《余地》主理人 Lester - 我不享受不平靜 I 有意識地生活,所有嘢都可以好爽


訪問章節:

00:00 - 01:20 開場白

01:21 - 15:15 有意識地生活

22:01 - 25:23 最基本的靜坐練習




嘉賓檔案:

Lester - 純素cafe 《余地》主理人、紋身師、聲頻浴、咖啡烘焙/沖煮、正念帶領人


6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